第八十四章 出殡(1/3)
作品:《新奉系》随着杨宇霆的正式通电,在人选问题上,奉系内部的意见趋于统一。扫除了最后一个障碍后,内有张作相、吴俊升的力保,外有第四军的鼎力相助,手握遗嘱的张学良终于名正言顺的接替了父亲的位置。就在杨宇霆通电的当天,未免夜长梦多,张学良正式在奉天宣布就任东北三省保安司令。结束了奉系群龙无首的局面,也彻底断绝了日军方面出兵干涉的可能。在张作相和吴俊升的多方奔走联络下,原本在老张逝世后矛盾激化、互相对立的几个小团体,重新找到了利益的平衡点。奉系内部尖锐的局势开始趋于缓和,再加上关外的安**主力部队的回撤,奉天的张学良总算是初步控制了局势。
在初步站稳了脚跟后,作为东北三省新的保安司令,张学良继位后的第一道命令就是着手准备父亲的丧事。
作为声名显赫的东北王,老张的丧事是按东北地方习俗办理的。在张学良的亲自授意下,整个葬仪由丧礼筹办处主持。经重新找到了主心骨之后,仓促组织成立的丧礼筹办处经过10多天的紧张忙碌后,终于做好了前期的铺垫工作。按照张学良的意愿,老张生前的大帅府被选作为灵堂,用于停放棺木和操办丧事。
从辕门位置开始,全部用白布黑纱缠裹,门前站岗的安**士兵军装笔挺、全副武装,左臂带黑纱。正门横额用黑布书写四个白字“中外同哀”。帅府院内搭灵棚,共三层,最高层缀有“星沉”二字。中间一层上书“英风宛在”,下层书有“精引四方”。帅府厅内设有灵堂。内放张作霖灵柩。张作霖的寿衣和棺椁都是临时准备的,寿衣是北平永增寿衣社原为张作霖祭庙时所做的黑色金线绣龙的袍褂。帽子是与衣服配套的前齐后圆帽。棺木是帅府早年积存阴沉木料所做,也叫“万年蒿”。时值6月,天气闷热,为了防止尸体腐烂,用布匹蘸桐油缠裹棺木,外面用冰镇之。灵堂正中迎面挂着张作霖身着大元帅服的巨幅照片,灵柩两侧摆放着花圈,四周墙上挂满了挽联、挽幛。按照东北的丧葬习俗,逢三大作。6月日是第一个祭日。叫“接三”,也叫送三、送行。这天晡时(下午3时),鼓乐齐鸣,孝子们捧帚引魂,各机关科长以上人员身着白孝袍,配青马褂,头带没有红结的青便帽,紧随其后。
江湖草莽出身的老张,自民国初年伊始。主政东北十余载。这位自小就野心勃勃、对于“升大官、发大财”有着偏执性倾向的胡子大帅,从民国11年(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大战开始,一直都没有放弃出兵关内、一统中原的军事努力。连年酣战,兵连祸结之下。东北三省的财政赋税不堪重负。再加上对直系的几次战争互有胜负、战况激烈(吴佩孚当年也是一员悍将来着),无论胜败,由东北子弟组成的安国中每一次都是伤亡惨重。战场上的惨重伤亡。也让原本就认定稀薄的关外地区举步维艰。但是身逢军阀混战的乱世,地处苦寒之地的东北三省。对比起水深火热、几乎被打烂的关内地区,却是人间天堂一样的存在。地旷人稀的独特形式条件加上肥沃的黑土地。在吸收了大量的关外移民后,东北三省的农作物产出至少可以保证果腹。
早在1916年老张出任奉天省长的时候,就在上任伊始,亲笔在在一份教育条陈上批示:“学务为造就人才之所,振兴国家之基,关系最重,而奉天又处特别地位,若不从整顿教育入手,更无以希望。” 1916年10月27日,更是又颁发省教育会决议案给各县。决议案指出“中国兴学十余年,毕业生千万数。其优异者,赫耀里闾,平庸者或执教鞭,或事庸书舍,余则无业可操,学校多一毕业学生,即国家增一无业游民,贫累家庭,贻讥社会。考其主因以学校教育纯属空谈,遂致积弊日深,几乎不可挽救“中国欲富强,必以职业为基础,各校添授职业教育,实为当务之急。” 从那以后,有了强权人物的鼎力支撑,在重工业高速发展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新奉系 最新章节第八十四章 出殡,网址:https://www.zuimeng.net/36/3663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