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三省两寺终辗转 注定难识佛法意(2/3)

作品:《将星升起

和尚问到他的伤心处,小世礼放声大哭起来。

知真忙把他抱到怀里,摸着小世礼的头发哄到:“莫哭!莫哭!别怕了,你家里还有什么人?”小世礼闻言收了声,垂着眼泪摇摇头。

“不要怕,到我这里就没事了,既然你尘世无亲无故,就跟着我当和尚吧!”小世礼止住哭,擦了一把眼泪,点点头算是答应了。

小世礼就这么当了和尚,法号“释礼”。这个名字虽与原名同音,但字不同,意义就不同,身份也更不相同。

就这样,佛山寺里多了一个眉清目秀的小沙弥。原来,佛山寺位于东高官安县古王台乡,小世礼竟然在不知不觉间穿过了省界,来到了东省。四十多年前,知真云游到此,见这里山青水秀,安静隐蔽,便停下来,建了一座寺庙,一直只有一人主持。十年前知真感到老了,便收留一个孤儿充做弟子,法号“释友”。

知真大师喜欢清静,除了外出为死人做做法事,便是在寺里教释友学佛法,颂经文。因他佛法高深,性子也恬淡,也吸引了一些信民,“佛山寺”香火渐渐旺盛起来。

释礼留在灵佛寺,和释友一起跟着知真大师认字学佛法。佛经大多晦涩拗口,释礼学的很是吃力,经常读着读着就睡着了。

一年多过去了。

正是初夏,天亮的早。释礼早早起床,见到师兄释友还在熟睡。他知道师兄昨夜挑灯夜读经书,天快亮时才躺下,必是倦了,便不声不响一人下床。他来到杂间找出水桶,打开山门先从小溪里挑回一担水,点火煮粥。

庙里的柴快用完了,释礼又找出斧头,捡几块木材到门外去劈。他年龄不大,身子骨却很壮实,手上力气也不小,干活又快又利落。熬粥的时间里,释礼已经劈了很多柴,抱进厨房。做好这些事后,他洗洗手,打了盆热水送进师父房间。

待师父起床洗漱后,释礼又走出来。拌好咸菜,盛了三碗粥端进去摆放在桌子上,这才叫醒师兄。师徒三人一起吃早饭。

吃完早饭,释礼又把碗筷洗干净,刚准备进师父禅房去倒马桶,却被知真叫住:“释友、释礼!今天上午,就考考你俩背诵昨天的功课。”

“是,师父!”

释友前夜做足了功课,自然流利的背了起来:“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

知真大师点点头:“经文上面,先背的熟了,日后水到渠成,自然领会。不必急于求成,有些东西,慢慢领悟也是乐趣。”

他又看看释礼,说:“释礼,你也背一遍。”

释礼木讷地站着不动,脑中一片空白,不要说背,书上的字他还认不全呢。

释友退到了释礼身后,小声给他提醒,开了个头:“阿难。汝问摄心。”但是释礼仍然一言不发,呆呆地看着知真大师。

“哎!”知真大师虽说早就心里有底,但也忍不住摇头叹气。

他在心中想到:释友入门的早,久受佛经熏陶,虽然还年轻,领悟不深,但是佛法背诵却很用心。可惜早年做孤儿时,身子骨脆弱,学不了自己的武艺。但今后继承衣钵,佛山寺传承香火倒也够了。

然而释礼确是恰恰相反,看他话也不多,老实木讷,成天象哑巴似的,就知道不停地干活。读起经来,不是昏昏欲睡,就是两眼发呆,一棍子打不进一个字。佛山寺到底庙小,香火微薄,养不起武僧。不如把他送到“灵佛寺”的知虚师弟那里,跟他习武。

知虚是知真的师弟,在灵佛寺当住持方丈。灵佛寺在南省西城县的灵山上,传承悠久,声名远扬,香火旺盛。灵佛寺可比这个佛山寺大的多了,也养了好些武僧,把释礼送去习武,倒也是个好出路。

知真大师考虑清楚,拿定了主意,便捏着释礼的手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将星升起 最新章节第二十七章 三省两寺终辗转 注定难识佛法意,网址:https://www.zuimeng.net/197/19712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