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0章 学习前人够用即行(1/5)

作品:《超级程序

吴为应何校长的约请,来校讲解培根与荀子的劝学篇。 章节吴为这次开场并无客套之语,开口即背起劝学篇,台下的同学们却乱哄哄地议论着。何校长看着这场面感到面子下不来,想上几句,吴为忙做出拦阻手势,他一直流畅地继续背诵着。场面渐渐地平静下来,同学们都为他的记忆力感到好奇,倾听着他的背诵,似乎想听出点遗漏错处,接下来感到佩服,继而引起一些同学的共鸣,跟着背诵起来。本来语课堂教学就有齐诵的训练,这也正是同学们的拿手好戏,报告厅里竟然出现千人一起背诵劝学篇的景观,产生了少有的气场和震撼力。

背诵完劝学篇,吴为道,谢谢同学们,荀子的劝学篇,同学们都能背诵,我也不必多言,他讲的核心,是培育学习精神,运用大量形象生动的比喻,深入浅出强调的是学习要坚持不懈。从劝学篇,我们有必要了解和把握的是,中国传统知识化的特点。中国传统知识化从教育角度看,它的字叙述方式多是短句短,各自独立缺乏体系性,知识单元之间缺少内在联系,显得比较松散,枯燥,易学难记,又有高度的思想性和高明的智慧,使人难以理解领会。知识本身的这些特点,使得学习过程单调,缺乏吸引力,学习成为苦事,要想学习掌握这类知识,必须刻苦。在我国历史上,出现劝学篇这样的名篇并不是偶然的,有它特定的知识背景。围绕学习的励志理念,突出一个苦字。头悬梁锥刺骨,学海无涯苦作舟,知识之根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通过下苦功,死记硬背记住了。掌握了,这样的知识人格化,也容易使人成了书呆子,难以流畅通达潇洒。以旧时身着长袍带着眼睛古板刻薄的私塾先生最为典型。向被教育者教授这样的知识,依靠自觉对很多人会失灵,应时而生花样繁多的惩罚手段。私塾的打板子。现在的高考,也是对教育苦情的继承和延续。会宁教育经验的五苦精神,可以称得上教育之苦的代表,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现在有的学校喊出的口号,血狼精神。与我同在;有的班级用民选的方式征集班训,结果是同学自创的“高否?否!富否?否!帅否?否!滚去学习!”被采纳;个别学生甚至用只要学不死、就要往死学来自勉,考前出现吊瓶班,简直成了现代版的头悬梁锥刺股。为了应对高考,有的学校甚至召开誓师大会,低年级同学向高年级同学宿舍喊楼减压鼓劲。考这样的知识,伴随着恶搞,学试题问水浒梁山大旗上书四个字都是什么字,有学生回答。三碗不过岗;问水浒结局,吊死的是西门庆和潘金莲;问唐僧三个徒弟的法名,回答你我他,又问唐僧取经为了什么。回答是,想知道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同学们。这样咋一听起来胡乱的答法里面,有没有玄机,很值得玩味一番。我把两位徒弟的法名稍作调整。沙和尚的法名应作悟能,是三个徒弟中他是本事最差的一个,应该多悟本领;猪八戒则贪吃好色,法名正应该叫悟净,以净化贪心淫念;孙悟空,本事最大,却争强好胜,动不动喜欢卖弄本事,甚至打出齐天大圣旗号,老子天下第一,悟空就是让他把这一切争第一的名利心看淡了,心里腾空了,也就由唐僧的三徒弟变身为我们生活中的你我他了。报告厅里响起一片笑声,同学们都为他的妙解逗笑了。

吴为不待笑声停下来就接着讲道,高中生考试,问,如何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回答是三个人一起走路一定会有一个人能教我;为什么没有金瓶梅就没有红楼梦,回答是金瓶梅作者是曹雪芹的先祖。

我们再来看培根,他也有个劝学篇,是他的散集,其中的名篇论读书,最为经典,里面有一段经典的描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段话最后四个字也有译作皆成学问。他这段话讲的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超级程序 最新章节第二五0章 学习前人够用即行,网址:https://www.zuimeng.net/13/13723/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