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章 不咬人恶心人(1/3)
作品:《明医》手机同步请访问
第二百一十二章不咬人恶心人
“无名白?”赵越听到这个陌生的字眼只感觉一头雾水,根本就不知道车夫在说什么,什么“无名白”,怎么这“无名白”在的地方自己一行人就要绕道而行?赵越不明白车夫的好心提醒,相反他现在看到眼前这一片荒芜的破庙,心中却是越发的喜欢。\
马车上赵越已经从尴尬的气氛中恢复过来,冯保倒是对刚才事情并不在意的样子,只是对这些“无名白”却有着一种天然的厌恶情绪在暗涌。
说起来也难怪冯保如此,想他出身也是贫苦之家,嘉靖初年就进了宫,可以说他从小到大都是在皇宫内大的。完整的家庭,亲人,还有一个正常人该有的一切,都不属于他。尽管冯保表面上与赵越看似平等相交,可是谁又能够知道冯保内心深处也未必不对自己拥有这个残缺的躯体,而有一种深深的自卑。
可是表面上不表露出来,不代表冯保不想成为一个正常人。而越是如此,他就越瞧不起,也无法原谅那些为了一日三餐,又或者是荣华富贵,编造出任何理由而私自阉割的“无名白”们。
在冯保看来,这些人简直就是一群猪狗不如的人渣自己有手有脚,却如猪狗一样的活着,一门心思的想要进宫博取富贵。
可人要是如猪狗一般,那可真的叫做猪狗不如了
和他们一比,冯保似乎都感觉到自己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就好像是人类在俯视脚下的蝼蚁。
所以在他看来,这些人已经不能当成人来看待了。
不过看到赵越还一副不甚了了的样子,他也只好耐着性子给他解说起自己为什么对这些人如此痛恨,也省得赵越跟着在那瞎猜。
“无名白”本意是指没有名气的白丁。而明朝时,却专门用来指代阉割后入不了宫、做不了太监的人。
当然了,据说这个称呼,最早源自唐朝。
据说当时唐朝皇族的宫中内宦气焰嚣张,权势登峰造极,以至能随意任免朝臣、择立皇帝,于是私自阉割一时间形成气,出现了大量不由诏命而自宫的人,被当时人称为“私白”。等到了明朝,宦官势力再次强盛,自宫现象也随之严重。而在古代有句话说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些自断了子孙根的人,那就数数典忘祖的不孝之人。如此这般又怎么会被人尊重,因此既然不要了祖宗,索性连名姓都抛弃了。这也就有了“无名白”的称呼,而随着这个特殊的群体数量急增,因此也逐渐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以历史上宦官祸国乱政为戒,规定内宦不得读书识字,不得兼外臣武衔,品级不得超过四品等等,并悬铁牌于宫门,上刻“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几个大字,以示震慑。因此,这一时期“无名白”问题不甚突出。然而,从明成祖开始,宦官的权势越来越大。究其原因,在于“靖难之役”中尚为燕王的朱棣重用宦官,围攻南京时,又多以建帝的左右为耳目来窃取朝廷机密。随着这些为朱棣夺权立下汗马功劳的宦官愈益受到重用,民间自宫之也日渐盛行。
到仁宗时,“无名白”开始成批出现,渐呈无法遏制之势。仁宗即位初即有沙民自宫求用。不久,兴州左屯军余徐翼“有子自宫,入为内竖,乞除军籍”。在仁宗即位之初就发生两起“无名白”求用事件,可见当时社会上“无名白”问题已趋严重。为遏制这种现象蔓延,仁宗断然下旨严禁自宫行为:“令凡自宫者以不孝论。”不过从以后的发展来看,这条圣旨并未起到多大作用。
到弘治、正德、嘉靖时期,明廷甚至不得不将陆续制定的“禁止自宫”的相关条编进具有法律意义的《大明会典》。
然而,不管处罚如何严厉,自宫者依旧不断。明代中后期甚至出现整村、整庄皆自宫的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明医 最新章节第二百一十二章 不咬人恶心人,网址:https://www.zuimeng.net/121/121961/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