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唐钢集团(1/3)
作品:《巨人》一、奖项简介
1、金棕榈奖
金棕榈奖,前身为“金鸭奖”。“金棕榈奖”乃是戛纳电影节至高无上的大奖,相当于奥斯卡方面的“最佳影片”,因其奖杯为金制棕榈枝,故称“金棕榈”——这是由于戛纳这座法国南部的滨海城市,在金银两色的沙滩上到处种植着高大挺拔的棕榈树。从1946年第一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开始设置。
必须说明的是,短片单元还有一座金棕榈奖,相当于奥斯卡方面的“最佳真人短片”。但约定俗成的“金棕榈大奖”,仅指主竞赛单元的那枚棕榈枝。
金棕榈难于攻陷的程度毫不亚于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小金人。纵观其历史,“双金棕榈俱乐部”成员仅有五位:弗朗西斯·福德·科波拉、比尔·奥古斯特、今村昌平、艾米尔·库斯图里卡、达内兄弟。
大家耳熟能详的如:《德州巴黎》、《低俗小说》、《黑暗中的舞者》、《钢琴师》、《华氏911》等,均为金棕榈大奖得主。亚洲首部获得金棕榈作品是1953年日本导演衣笠贞之助前辈的《地狱门》,华语电影唯一一部荣膺金棕榈奖的影片为陈凯歌的《霸王别姬》。
2、评委会奖
不同于上述奖项,评委会奖属于非常设奖项,地位类似“xx榜中榜”的传媒推荐奖,颁奖原因往往是个别评委因偏爱而为其争取的特殊表彰。近15年的获奖作品有:拉斯·冯·特利尔的《欧洲,欧洲》、大卫·柯南伯格的《 号快车》、科恩兄弟的《老妇杀手》、阿皮察朋·维尔拉瑟查库的《热带病》等。我国的获奖影片为:侯孝贤的《戏梦人生》和王小帅的《青红》——当然,其中不乏奖项平衡的作用。
“评委会大奖”系偶然诞生,只因为替一两部得不到金棕榈的佳作而倍感惋惜才临时设置,如今则演变为“最佳影片第二名”地位的常设奖项。与柏林电影节的评委会大奖如出一辙,旨在表彰仅次于金棕榈奖影片的“亚军”。
较之金棕榈奖作品集艺术价值、现实意义、社会意义于一身的高标准严要求,评委会大奖得主多为张扬个性、爱憎分明的“狠角色”。以华语电影为例,两部评委会大奖作品《活着》、《鬼子来了》均未拿到国内公映许可证,不无讽刺意味。印象较深的还有曾被冯小刚痛斥的《老男孩》,“让人在生理上本能地抗拒”的评语一时引发话题。
此外,评委会大奖还有“金棕榈奖”前站跳板的意味。昆汀·塔伦蒂诺在凭《低俗小说》称霸前,借《落水狗》斩获评委会大奖;拉斯·冯·特利尔也曾于《黑暗中的舞者》问鼎的数年前,因《破浪》赢取评委会大奖。看来,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只要能在最后关头脱颖而出、跻身本届的竞赛行列,便有极大希望戴冠金棕榈。
3、最佳导演、影帝、影后、编剧奖
与奥斯卡奖的设置区别在于:
第一、戛纳的演员奖,无主角、配角之分;
第二、戛纳的编剧奖,无原创、改编剧本之分。
马丁·斯科塞斯、科恩兄弟、迈克·汉尼克、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等不同时代的世界级名导,皆有戛纳的最佳导演头衔入账;夺得该奖的华语导演为:王家卫、杨德昌。
凯萨琳·德纳芙、杰拉尔·德帕迪约、伊莎贝拉·于佩尔等本土演技大腕在戛纳封后封帝可谓平常,西恩·潘、霍莉·亨特、汤米·李·琼斯等好莱坞牛人也频频于此镀金。唯一的华语戛纳影后即“香港金像奖第一女星”张曼玉;华语戛纳影帝则有葛优、梁朝伟两位。
顺便一提,最佳编剧奖至今未有华语电影人夺魁的纪录。
4、金摄像机奖、艺术贡献奖
“金摄像机奖”即最佳处女作奖;“艺术贡献奖”主要表彰作品的映像价值,即艺术指导、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巨人 最新章节中国唐钢集团,网址:https://www.zuimeng.net/117/117317/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