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0609:41:22

中原大战接近尾声时,西归路断,回不了老家了。宋哲元就想从潼关东渡黄河,进入山西避避风头。可是算盘打得比谁都精的阎老西事前就把渡船都搜罗一空,弄到东岸去了。

事到如今,明知人家不肯收纳,宋哲元也只有硬起头皮给阎锡山接连不断地发电报,让他无论如何拉小弟一把。

老阎来了个装聋作哑,就当他没收到。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晋绥军和西北军虽非夫妻,却也有共同结盟讨蒋的“革命情谊”,只是这“情谊”委实经不得考验,轻轻一碰,就碎得不成样子了。

最后,宋哲元好不容易在河边找到了3条小船。靠着这3条救命船,他带着几个亲兵躲到了山西南部。

大部队当然只能丢在对岸,供中央军收罗了。

以后陆续又有一些被打得四分五裂的部队投了过来,大家都凄凄惶惶,扎着堆取暖。

人不满千,而且还是黑户,身上连个暂住证都没有。

没有任何办法可想,宋哲元决定再做最后一次尝试——到太原去,找那个抠门抠到家的阎锡山再谈一谈(这是好听的说法,其实就是求一求)。

在这个堪称无望之旅的行程中,离太原越近,他越觉得灰心,终于不想再走下去了。

与其被人家奚落,又办不成事,还不如解甲归田,到天津去当个寓公算了。

不过,在这之前,他一定要见一个人。

见过之后,再无遗憾。

什么人这么重要呢?

不是老帅冯玉祥。

在中原大战时,我们已经见识过一个杂牌军的天才领袖——“小孟尝”何成浚。在这之后,又蹦出一个更厉害的,也就是宋哲元在绝望之中非见不可的那个人。

他叫萧振瀛

何成浚善于交朋友,什么人见了都能混个脸熟,他也几乎能在一定范围内摆平任何人,任何事。

这种本事,萧振瀛至少能和他平分秋色。

民国老人谈起萧振瀛,均感慨良多,说你只要跟这个人结识,第一次见面,他马上就能和你混个自来熟,看上去就跟有好多年的交情一样,第二次见面,那就得到彼此“托妻寄子”的地步了,第三次,干脆什么都别说了,直接一个头磕在地上,拜把子认兄弟吧!

你还别不信,人家就有这能耐。据说他家里积累的兰谱(就是结拜兄弟时必备的那个帖子)之多,已经到了“骇人听闻之境”。

在冯玉祥手下,萧振瀛无党无派,而且职务也只是西安军法处的一个处长,但他本人在西北军高层中却人缘极佳,人皆称其为“萧大哥”。

想当年国共闹分裂,老冯也在西安搞清党。虽说他后来跟我党走得较近,不过那时候搞起反共运动来也毫不含糊,一家伙就抓了3千青年,准备都当“共党分子”给杀了。其实这里面好多并不是共产党,后来甚至有成为国民党骨干的,说白了,都是些平时敢说些“救国救民”的话,能够就国家大事发些议论的人。

萧振瀛心里很清楚,这些人不仅没有大罪,而且都可能成为未来国家栋梁。他姓萧的不能做这种自损良材的事。

(416)

2010-02-0614:14:07

想向冯玉祥求情吧,以“冯先生”(冯玉祥)那脾气,说一不二,肯定不会松口,不仅不会松口,没准还会立刻让人把他们从监狱里拖出去给砍了。

怎么办?

萧振瀛为了这件事,好几天都不回家,独自呆在军法处里一个人转圈(“绕室竟夜”)。

天快亮的时候,终于下了决心。

他把卫队长喊来,让他把监狱里的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正面抗日战场从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讲起 最新章节第180节,网址:https://www.zuimeng.net/115/115561/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