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一章 汉家寨(2/3)
作品:《平凡的明穿日子》她们的礼物,蒙古包里坐着六七个女孩子,兴高采烈的翻看那些月饼、花手巾、瓷茶碗。
草原给了生在辽东的徐烬亲切感,他走上了山坡,看见蓝玻璃般的河水静静流淌,在远方的大地上划出了与汉人的界限,望着河湾里隐隐约约的星点毡包,徐烬默念着故乡这个词汇。
三天后,明军离开了绿洲,冒着雪赶往下一个卫所。徐烬骑上了部族赠送的一匹雄峻黑战马,轻轻抚摸着自己的火枪,身后想起了嘹亮的战歌,他扯转马头,远远看见那银发的老奶奶正精神抖擞的边走边唱。
她一手牵着孙儿,一手牵着索米亚,她步履坚定,银发在中一飘一瓢。
当天的夜里,老奶奶坚持躲到蒙古包的西侧去睡,把灶台正北属于新婚男女的那块白垫毡空出来了。
如今,不仅仅是河北河南和山东人在“闯关东”,甘肃多地县城的汉人也开始了闯关西,陕西绥德、米脂、榆林府人拉着骆驼走西口;翼察热坝等地的人奔草原,为了过上更好的日子,汉家男人们仗着各种手艺,硬是敢推着桦木平车、枣木扁担,带着家伙妻儿,穿过城关卡闯到危险重重的关外定居。
徐烬所在的精锐游骑兵,就是为了保障这些新兴的塞外城镇,各族百姓的安全,及时对敢于来犯的任何强盗予以迎头痛击。
大河镇,洪熙六年开始成为移民的必经之地,已然建立了坚固的城防,居民多达一万人,男女老少无不会使用火枪。
今年城里盖了配种站,房框立了起来,三名毕业于新式校的兽医来了,他们都是西北人。
距离大河镇万里之遥的天山,与北麓的蓝松嫩草判若两地,天山南麓遍地酥碎的红石,土壤是淡红色的焦土,山石上蚀的痕迹像刀割一样清晰,狞恶的尖石棱一浪浪堆起。
三百名疲惫不堪的骑士在这种雄大磅礴的荒凉中,已经顾不上感慨自身的渺小了,继续沿着山坡缓缓前行,向导已经返回。
跋涉万里,队伍终于走进了汉家寨,一炷狼烟在山巅渺渺升起,猛然间明白了大漠孤烟直的真谛。
汉家寨坐落于新疆吐鲁番北,天山以南的一片铁灰色的戈壁正中。没有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在一起一样,寸草不生。
这样的恶劣环境下,住着十几户人家,早在汉代以来便有汉人在这里肯屯生息,唐宋设置府县,又一批汉人迁到了异域。
从汉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生存了一千多年。
三百名骑士在空地上下马整顿装束,四周的泥屋门口,有老有少痴痴地盯着他们,因为已经好久没见过外来人了,这里贫瘠到了无人惦记的地步。
有个身穿破红棉袄的小姑娘,惊慌的看着他们。
骑士们心里被狠狠揪了一下,村民们都是汉人服饰,一瞬间他们明白了,这地方确实叫做汉家寨。
自汉代的各种地图上,汉家寨都会在上面找到,在这样的绝地里,究竟怎样的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在后世已经成了谜。
但是这绝不是神话,新中国成立之后,汉家寨依然存在。“宋使.高昌传”据使臣王延德有“又两日至汉家砦”之语。砦就是寨,都是汉人坚守的地方。
大明骑士们动容了,小心翼翼的哄着小姑娘,说我们是你的亲人,来自你的故乡,等小姑娘羞涩的笑了,这些战士显得比什么都开心。
然后骑士们自发的为这些汉民留下了所有能留下的东西,他们肩负着出使西域的重任。
第三日,骑士们离开了汉家寨,继续向吐鲁番盆地前行。大地倾斜的更厉害了,笔直的斜面上,数百里铺伸的黑石头闪烁着白光。
骑士们忽然停下了脚步,一齐回首天山,整个南麓都浮升出来了,峥嵘嶙峋,难以言状。再俯视前方的吐鲁番,海市蜃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平凡的明穿日子 最新章节第八百四十一章 汉家寨,网址:https://www.zuimeng.net/0/33/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