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八章 制度(2/3)

作品:《平凡的明穿日子

底气,推出了标点符号和阿拉伯数字,重视白话的写作,重视书籍的印刷和推广,重视医卫生,重视各行各业,重视民间疾苦,重视专向人才,重视航海贸易,屡次说过明朝的识字率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强盛进步等令人耳目一新的话题,必然会有一些官员或主动或被动的受到感染。

俗话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想替百姓做些事的官员还是很多的。报纸上经常刊登每年各省各府县的统计数字,即使统计的不算科细致,但比如苏杭一带的经济规模远超其余省份是显而易见的,两湖两广等而次之,其中近几年辽东和山东沿海以及松江府异军突起,就算没有撼动传统的富庶地区,也已经比云南贵州等偏远省份强出许多。

所以衡量一位官员又多了一条标准,对于治下的经济是否起到了提升的作用,以前这也是考核官员的主要依据,治下民不聊生或是百业昌盛,如今多了更加显浅易懂的统计数字,由此应运而生的专门行业,即真正的专业职官吏。

武昌的布政使傅大人,就是极为讲究经济的,这或许和他出身商贾之家有关系,很推崇经济能够带动民生这句话,他专门研究过辽东,不依靠田税人头税等的情况下,凭借海外贸易和工厂作坊以及采矿业,即能收取足够的税银修桥修路,养活兵士,购买粮食,从必须得到朝廷各方面的供养到逐渐自食其力,这对他的触动非常大。

他听了杨昆和辽东人的牢骚,见本地百姓如此顽固,永顺府除了山还是山,不开矿的话,怕是一万年也不会有什么变化,这该怎么办?

左参议说道:“下官从前在那府里,也做过一任知县,地方上的百姓。确实极其顽固不化。那时下官要修路,遇到了许多阻力,一面开导他们,一面碰着有不遵教化的,就拿他来重重的办了两个,做了一个榜样,后来百姓都不敢怎么样了,把路修到了大山里。沿途百姓都得到了实惠,再修路反而方方面面全都大力支持。”

傅大人说道:“是啊!我想要办一桩事情,总得先立一个威,好叫百姓有个惧怕,虽难听也没有法子,朝中说民智未开就是这个道理,绝大多数百姓连大字都不识一个,单靠解释是没有用的,必须恩威并济。所以自然而然会跟着我们到这条路上去。不然,现在朝廷交代办理的事情又多,百姓动不动的聚众挟制官员,开了这个气,还了得?我看王知府这个官有点做不来,不如暂时请他回省。这个缺就请老哥去辛苦一趟。”

左参政是从四品,而知府是正四品,这位官员名叫李登。是被弹劾行为不检没有升官,降级进了布政使司,相当于后世市委书记被平调做个分管卫生教育的副省,就等着退休了,参议没有定员。

能够暂代知府自然再好不过了,李登顿时满心欢喜,赶忙起身道谢。

傅大人说道:“当然此事我还得与马大人商议一下,如果他同意了,你先把永顺的百姓整顿一番。此乃首要之务。”…

明朝的封疆大吏远没有清朝总督来的的位高权重。时下地方最高一级是承宣布政使司,采用正二品左右布政使以相互制衡。相当于省委书记和省,负责治下的民政税收。

又有提刑按察使司的正三品按察使监督,分管一省之内的司法,有权拒绝布政使的干涉。

都指挥使司的正二品都指挥使负责带兵和防御,也有资格反对来自布政使司的命令。此外还有遍天下到处乱窜的十三道共一百一十个巡察御史,专门收集任何的吹草动,以弹劾检举为己任。

中央三法司和内阁六部对于下面的控制十分严格,加上众多的藩王府,连皇帝都敢骂的六部给事中们,加上人数庞大的士族读书人,所以做布政使还是相对很苦逼的。

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官员间相互推诿的事情,或是面对大规模的百姓造反,朝廷便任命都御使或十三道御史担任暂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平凡的明穿日子 最新章节第七百八十八章 制度,网址:https://www.zuimeng.net/0/33/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