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弟子规(2/3)

作品:《边尘

对伍郎雄倒是有种忒忒的心思。

江信北走到教室边,柳安正拿着一把戒尺,双手背在后面,走在众童课桌过道上。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者先,幼者后。

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听到童清脆的童音诵读《弟子规》中的《出则弟》,江信北仿若回到当年在这里读书的情景,转眼四年就要过去了,回想起来,既陌生,又熟悉。

静静地立在窗外,江信北的心思似乎跟着孩童的朗读声而走:

“称尊,勿呼名,对尊,勿见能。

路遇,疾趋揖,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者立,幼勿坐,者坐,命乃坐。

尊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近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几年前,江信北就是因为对这则总爱插科打诨,经常挨柳安的戒尺,但也因为这个戒尺,江信北对《弟子规》的这段前后都印象深刻,以致在跟江敬林跑山打猎,无聊之时,常常念叨这些,对其中的领会更深一层。

兄友弟恭,父慈子孝,从来不是温室里能够培育出来的。有教训,才会有领悟,江信北看着柳安的戒尺时显时隐,感慨颇深,如果没有柳安的戒尺教训,自己或许就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罔顾别人感受,人见人嫌的人吧。

戒尺,离道一尺,当戒。

江信北没有因为经常挨柳安的戒尺,在同中常常被嘲笑而觉得尊严受损,反而因为受了戒尺之痛,懂得兄弟相处之道,与辈相处之道。以致形成现在的观念——尊严,从来都是经历一些教训,要靠自己争取的。

孩童就从身边跑过,江信北似乎熟视无睹。

柳安难得地跟江信北开句玩笑:“怎么样,想再来?还是想再尝尝戒尺的滋味?”

江信北对柳安悄无声息地走到自己身边,古井不波,慢慢转过身来,朝柳安笑笑,说道:“真的想再尝尝戒尺的味道。”

江信北脸色平静,不像开玩笑,这话倒是把柳安给愣了一下。江信北这种表现少有,柳安第一反应是江信北心理不正常。

伍郎雄和杨友宁年岁一样,月份一样,仅仅日子相一天,算下来,杨友宁大。俩人从开始的前言不搭后语,到彼此清楚和江信北的关系后,说着说着就互道年庚,伍郎雄一时心起,和杨友宁结为老庚。杨友宁既愿意又不愿意,心结还在江信北所说的那句话。如果这样的话,要想把伍雪芳弄得手,就显得有些不地道。

江信北见杨友宁和伍郎雄谈笑生的样子,不由多看了伍郎雄一眼,一个读书人和一个盲,哪里来的这么多共同语言?

事情办妥帖,四人一起回大团,一路上,反而没什么话要说。

回到江家,在伍郎雄的力邀之下,杨友宁到伍家做客,江敬林倒不好说什么,年轻人总要有年轻人的结交。

江家的晚饭,江信北几兄弟吃饭后就下桌,就剩下江敬林柳安和石永刚三人喝酒。

江信北本想问问账目建立的事情,顺便试探一下石永刚对租用石家族产木房的态度,但看情形,不是插嘴的时候。

石永刚作为石英杰的大儿子,和江敬林的年岁小点不多,四十出头,是个说话响亮,不怎么给人面子的汉子。

今天过后,江信忠的婚期就只剩两天,要出村采买,明天就得开始。安排那些人采买,那些人帮厨,那些人到灶房,接待归谁管,一一点出每项事物的负责人,头头是道,江敬林只须提一些想法,临时调整即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边尘 最新章节第三十三章 弟子规,网址:https://www.zuimeng.net/0/10/121.html